什么是氣隙?
磁芯的氣隙,是指一部分磁路是由空氣構成,故稱為空氣間隙,簡稱氣隙。舉例EI型磁芯,E和I的結合總存在縫隙,磁路就有氣隙。圓形磁環中間開個缺口,缺口處就是氣隙。
氣隙有什么用?
1、氣隙可以減小磁導率
2、增大飽和電流
3、增大儲存能量的能力
4、也可以減小剩磁
5、設計需要選擇合適的氣隙大小
以下從微觀的角度來解釋下這些作用產生的原因。
用一個圓形磁環繞上線圈,通上電流后的磁芯達到飽和,說明里面所有的磁疇都已經有序排列了。
所謂磁疇,是指磁性材料內部的一個個小區域,每個區域內部包含大量原子,這些原子的磁矩都象一個個小磁鐵那樣整齊排列,但相鄰的不同區域之間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,如圖所示。各個磁疇之間的交界面稱為磁疇壁。宏觀物體一般總是具有很多磁疇,這樣,磁疇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,結果相互抵消,矢量和為零,整個物體的磁矩為零,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。也就是說磁性材料在正常情況下并不對外顯示磁性。只有當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,它才能對外顯示出磁性。
這時在磁環上開個氣隙,去除掉一部分磁芯,那么這一部分磁疇也就被去掉了。原來在氣隙處的磁疇是有序排列的,相當于一個小磁鐵,對氣隙旁邊的磁疇的有序排列有正向的作用力,現在被去掉了,作用力也變小也就是磁性變小,磁疇就不能有序排列,進一步導致氣隙旁相鄰的磁疇受到的作用力也變小,一個傳一個,整個磁芯的磁疇沒有有序排列的更多。因此,開氣隙的磁環是沒有磁飽和的。
要使磁疇再次全部有序排列,必須通上更大的電流,直到再次飽和。
因此,可以看出增加氣隙,飽和電流增大了。從整體上看,磁疇總的有序排列變少,那么產生的磁通也變小了,即磁導率變小了,也可得知,弱化了磁疇間的正向相互作用力,因此在沒有電流的時候,剩磁變小了。
假定沒有氣隙時,完全磁飽和對應的磁場強度為Bm,那么加了氣隙以后,增大電流,使磁環的所有磁疇再次達到飽和,這時磁場強度應該是多少呢?我們假想一下,磁環里面的所有磁疇在飽和電流時全部排列,也就是最難偏轉的那個磁疇在此時正好偏轉,無論我們加不加氣隙,要是那個最難的磁疇發生偏轉,所以它所在的地方的磁場強度就是Bm。所以加了氣隙之后,飽和時的磁場強度還是Bm,相對于之前沒有變化。
磁場能量密度為單位體積所包含的磁場能,其公式為B的平方除以2μ,磁芯的儲能不變。而氣隙處的磁導率μ變成了空氣,空氣的磁導率一般只有磁環材料的幾十分之一到幾千分之一,因此,在氣隙處的儲能密度提升了成百上千倍。
因此,氣隙增大了存儲能量的能力。
那么氣隙是越大越好嗎?顯然也不是的,因為氣隙最大的時候就是沒有磁環,也就是空芯電感,理論上空芯電感永不飽和,儲能沒有上限,只要電流夠大。而實際中電流總是有上限的,太大導線也承載不了。
事實上,我們說氣隙增大了儲能上限,說的是在各自都飽和情況下的儲能。而在都不飽和的情況下,通上相同的電流,不加氣隙的儲能更高,因為能量密度公式等于二分之一的μ乘以H的平方,相同電流時,H相同,而不加氣隙時磁導率更高。氣隙太大,因磁導率太低,電感感量難提升,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氣隙大小。
合適的氣隙大小
那么,什么是合適的氣隙大小呢?
在電路設計中,輸入輸出電流的最大值,還有電感值通常是確定的。所以我們在保證通以最大電流時,電感磁芯不發生飽和,因此氣隙不能太小,否則很容易飽和。還需考慮成本、體積等因素,并盡量減小氣隙,這樣才能以更小的體積實現更大的感量,兩者綜合的結果,就是一個合適的氣隙大小。這只是從會不會磁飽和這一方面來考慮,實際中則更為復雜,需要考慮材料類型,溫度,損耗,漏感等等各個方面。
參考鏈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7083379/answer/35174702
上一:沒有了
下一:電磁兼容性EMC相關測試
該資訊的關鍵詞為: